2016-12-13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受雌激素持續作用發生局灶性增生的良性病變,形成突出于宮腔的結節,子宮內膜息肉可單發或多發,可表現為舌狀、指狀或半圓形。其形成原因可能與炎癥、內分泌紊亂,是婦女較常見的子宮內膜病變之一。是引起異常子宮出血、腹痛、不孕的常見原因,可發展為瘤樣增生,甚至癌變。
子宮內膜息肉的癥狀
1.不規則陰道流血 表現為經量增多、月經不規則、經期間歇性出血等。臨床癥狀可表現為經期時間長且淋漓不凈, 或月經干凈后3~ 4d又出現陰道少量流血; 或頻繁出現月經中期出血; 或出現血性白帶, 總之臨床表現不一, 甚至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此時只有輔助檢查可以提示子宮內膜息肉的存在。
2.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占據宮腔,并作為“異物”影響子宮收縮, 而異常出血可影響受精卵著床和發育;或因位于頸管、輸卵管口前的息肉可影響精子通過,影響了精子的上行,從而導致不孕;另外內膜息肉因缺乏孕激素受體而喪失對孕激素的反應, 息肉部位的增生期子宮內膜不能轉化為分泌期內膜, 以致影響受精卵著床導致不孕。
3.惡變 生育年齡息肉惡變率僅為4.8% ,但絕經后可增加至10%。不同研究發現13.2%的內膜癌起源于內膜息肉,息肉惡變可作為內膜癌的先兆。
子宮內膜息肉如何診斷?
傳統的診斷方法是B超或診刮,B超是無創檢查,但漏診率高,原因有二,一是小的子宮內膜息肉與月經中后期增厚的子宮內膜不易分辨;二是大的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其他占位病變難以鑒別。宮腔鏡檢查是目前較少能夠在直視下檢查子宮內膜生理與病理改變的診斷方法,對子宮內膜息肉發生的部位、大小及數目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可以刮取少許子宮內膜送病檢,評價宮腔內膜。
宮腔鏡檢查時間宜在月經前半個月, 較好在月經干凈后3 ~ 7d, 一方面可減少感染, 更重要的是此時子宮內膜為增生初期, 可減少內膜增生對子宮內膜息肉診斷的影響, 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
宮內膜息肉應如何治療?
小型無癥狀的子宮內膜息肉可定期隨訪,對于較大的(大于1cm)和有癥狀的息肉(如不規則陰道流血、不孕、月經過多、慢性盆腔疼痛等)應進行手術治療。生育年齡患者息肉惡變率為4.8%,絕經后可增加至10.0%,故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一旦發現應積極行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
子宮內膜息肉治療的原則是摘除息肉、消除癥狀、減少復發。常規止血、藥物治療對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往往無效,既往采用刮宮術,復發率高。因為刮宮難以刮除位于子宮內膜基底層的息肉根部,而且刮匙不易刮及宮底及宮角部,不能確保將息肉完整地切除,導致臨床癥狀不能改善和術后很快的復發。
隨著宮腔鏡技術的發展,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因為子宮內膜息肉是局限性的子宮內膜病變,以單發性為主,平均直徑0. 5~2 cm ,上述特點使息肉適合宮腔鏡下摘除。宮腔鏡下摘除息肉定位準確,手術范圍局限,對子宮內膜損傷小,保留了臟器功能,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其優越性是其它手術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成為子宮內膜息肉首選的治療方式。且對于不孕患者宮腔鏡下切除息肉后增加妊娠率和活產率,而不增加術后的流產率。